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方志编研 > 志书编纂 
关于人口志的编写
发表日期:2014-12-31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被阅读[779]次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上届志书普设人口志,但记述质量不一。有的内容较完整,质量较高,有的却内容单薄,漏项较多,挖掘不力,记述不足,观念不新,没有把人口志的编写提到应有的高度。对此,本届志书应有所改进。要在续志的人口志中,把人口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反映得更全面一些,把人口管理的工作成就记述得更完整一些,把人口问题的本质揭示得更深刻一些。

一、人口志的主要内容

人口志主要记述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变动、姓氏谱牒、人口问题、人口控制等内容。

人口规模是从人口总量、分布范围、人口密度等方面反映人口总体情况,包括有多少户,多少人,户籍人口多少,常住人口多少,城镇人口多少,农村人口多少,山区丘陵人口多少,平原湖区人口多少,各行政区域人口多少,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多少等,以此反映人口分布上的总体特点,使人们对一个地方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

人口构成是对人口性别、年龄、职业、婚姻、家庭、民族等构成要素,进行分项记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示人口的基本情况。劳动人口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劳动人口的数量、年龄、性别、职业、行业、负担等构成情况,也是人口志记述的重要内容。对此,上届志书记述很少,本届志书应有所加强。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道德素质等,主要是从“质”的方面反映人口基本情况。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上届志书对人口数量记述比较全面,但对人口质量记述比较欠缺。有些内容,如残疾人、地方病人、人口平均寿命等情况,多分散在民政、医药卫生等章节记述,按其属性在此集中记述为宜。

人口变动,是从人口的动态角度,反映人口总量与分量、出生与死亡、变迁与流动等运动变化情况。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出现大量流动人口,这是新时期的一个新特点。上届志书对此记述不够,本届志书应有所加强。应结合本地实际,写出人口流动的规模、构成、方式、流向等,反映人口流动的总体面貌。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一定区别,前者是“人走户籍不动”,后者是“户籍随人迁移”,二者都是人口志应当记述的重要方面。

姓氏谱牒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是近年来地方志和姓氏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人口志要记姓氏渊源、迁徙、流变、分布,记名门望族的来龙去脉及其对当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通过说人叙事,考辨姓氏源流、播迁、族规、家训、族谱,反映各种姓氏群体的基本情况,为人们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提供参考资料。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过多造成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物质消费量增加,劳动力过剩,失业率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形成巨大压力;男女性比失衡影响家庭正常组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给城乡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带来巨大冲击;农民工的国民待遇不公问题积累一些新的矛盾,形成一些不安定因素,诸如此类,都是各地新志书编修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人口控制是从管理角度记述人口工作的总体情况。主要反映三项内容:一是人口普查,这是做好人口工作的前提。主要记述历次人口普查的主要特点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二是人口政策法规。这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制度性措施,重在反映人口政策法规在各地贯彻执行情况。三是人口计划生育。近30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中国减少3亿多人口出生,为家庭和国家节省少年儿童抚养费大约7.4万亿元,成功地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正确道路。人口再生产实现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其意义极为重大。这是人口志记述的重中之重。

二、人口志的篇目设计

人口志的篇目设计没有统一模式。有的按条目体编排,将人口作为一个条目,与气候、土壤、水文等并列;有的按章节体编排,将人口作为一节,列入民情章之下;有的将人口单独立章,其下设人口状况和人口构成两节,或人口数量、构成、控制3节;有的将人口单独设篇,其下设人口状况和计划生育两章,或人口变化、人口构成、计划生育3章;有的设环境土地人口卷,在人口与控制条目下设人口分布、结构、控制、普查4个分目。这些设计模式,总体来说比较简明,能够反映人口的一些重要特征和内容,但对中国人口的一些新特点、新内容体现不够,人口的重要地位突出不够,人口问题的反映分量不足。鉴此,在广泛吸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有关内容,现提出人口志篇目设置的另一些构想。


第一章人口规模

第一节人口数量

第二节人口分布

第三节人口密度


第二章人口构成

第一节性别构成

第二节年龄构成

第三节职业构成

第四节婚姻构成

第五节家庭构成

第六节民族构成


第三章人口素质

第一节身体素质

第二节文化素质

第三节科技素质

第四节道德素质


第四章人口变动

第一节总量与分量

第二节出生与死亡

第三节变迁与流动


第五章姓氏谱牒

第一节姓氏渊源

第二节姓氏迁徙

第三节姓氏分布

第四节名门望族


第六章人口问题

第一节人口过多问题

第二节男女性比失调问题

第三节老龄化问题

第四节农民工问题

第五节其他人口问题


第七章人口控制

第一节人口普查、

第二节人口政策法规实施

第三节人口计划生育

机构设置

宣传教育

节育措施

优生优育

服务管理

本篇目设计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突出人口的社会地位。人口是社会的主体,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人口独立成志,设7章28节,以足够的分量来反映人口志的基本内容,可以体现人口的社会主体地位。二是突出人口的自身特点。既有反映人口数量的章节,又有反映人口质量的章节;既有记述人口结构的“静态”章节,又有记述人口变迁的“动态”章节,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人口的基本要素。三是突出人口志的创新要求。在继承上届志书篇目设计的一些好方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反映人口问题的时代新特点,更加重视记述人口控制这一基本国策,更加重视体现人口志的资政存史的基本功能。比如,将人口问题升格,单独设章;将人口变迁与流动单独设节,均有一些新意。

人口志篇目设计一般要经过理念设计、修改整合、完善定型三个阶段。具体步骤:第一,资料准备。包括:认真学习人口工作文件和有关基础知识,明确编纂思想和方法;搜集研究本地和外地人口志篇目设计资料,丰富人口志设计思路;调查了解本地区、本部门工作机构和职能分工,熟悉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确定志书内容、重点和特色,将人口志的篇目设计建立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之上。第二,拟订篇目。在消化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列出大纲,对人口志框架结构进行初步设计。随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 形成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第三,修改定案,进行“增、减、分、合”,形成详细篇目。在资料搜集和文稿写作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调整篇目,直到定稿出书。 

人口志篇目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处理交叉重复问题。人是社会的根本,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口志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等很多志有密切联系,交叉重复现象难以避免。但按照“正确归口、合理取材、错开角度、各有侧重、体裁互补、增删注引”等方法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减少交叉重复,而且可以强化某方面内容,达到界面清晰、记事完整的要求。比如,人口志和文化志都涉及“文化”,但人口志侧重记“素质”,而文化志侧重记“事业”。又比如,婚姻、家庭、民族、谱牒等内容,若在社会志记,人口志可不记或略记。

三、编写人口志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运用大人口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编写。大人口观和科学发展观认为,人口的发展与国家、集体、个人都息息相关。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立足于国情地情,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要全面理解和执行人口政策,把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与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结合起来,以人为本,工作到位,服务到家,使人口工作达到新的水平。用这些观念指导人口志编修,可以拓展写作思路。例如,记述人口过多问题,不宜就问题记问题,而应在记述人口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记述人均经济指标、人均资源指标等相关资料,反映人口背后所潜藏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资源问题,反映人口与环境、与耕地、与教育、与贫困、与就业等方面的相应关系,以增强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第二,力求写出深度和广度。一是注意总结经验。中国的人口发展和人口工作经历了曲折历程,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要注意以时为序,点面结合,以足够的分量写清人口兴衰起伏的历史轨迹。应着力记好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在关键之处画龙点睛,或辨明实质,或点明意义,或表明转折,或说明结果。对“亮点”事物加重笔墨,通过事实的准确记述反映人口发展和人口工作的基本经验。二是注意揭示规律。按照本地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城市和乡村的不同情况,记述人口的构成与分布状况,揭示地区的差异性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规律。运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多项记述,揭示人口运动规律。例如,用定基增长和环比增长速度反映人口总量的变化,并将本地人口状况同全国、全省或周边地区进行比较,将人口变化异常年份和典型年代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将本地人口非农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过程进行对照研究,从而揭示一个地区人口构成同自然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联系,从中看出人口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增长的快慢、居住的疏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能只堆砌数字,只罗列普查资料。三是注意提供启示。例如,在一些地区,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的人口比文化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口有更高的增长率。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控制,将会导致人口总体素质下降。应重视这一事实的记述,为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又如,在一些地方有关肢残和智残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这就需要对致残原因作些记述,以便从中汲取教训。四是注意全面记述人口要素。比如,记人口素质不仅要记人口自然素质,而且要记人口社会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道德素质等。思想道德比较抽象,记述有一定难度,但可结合一些专项调查,做些概括性记述。要重视统计公报、计划生育数据、人口普查和户籍登记资料,以及最新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科研成果的运用,不断丰富人口志的记述内容。

第三,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是同一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的鲜明特征。时代特色侧重宏观全局,地方特色侧重微观局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时代特色的宏观性、全局性决定它对各地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普遍性,地方特点的微观性和局部性决定它受时代特色影响和作用程度不同而显示特殊性。人口志的编写必须同时考虑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记述人口结构的时代变化,可以突出时代特色。有学者抽样调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结构分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管理人员、公务员、私营企业主、外国独资业主等阶层。近年来,中国社科院经过深入调查,将当今中国社会划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新阶层的产生,是我国社会演进和人口分化的一个新特点。新志书的人口志不能不记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国情、地情。重视对人口流动中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的记述,也能突出时代特色。1994年全国大约有4000万农民外出打工,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1.3亿。农民工的出现,对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协调城乡关系,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国民待遇”不公平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农民工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记述农民工群体,可以利用公安部门提供的暂住人口资料、计划生育部门提供的流动人口资料、统计部门提供的普查抽查人口资料,交通运输部门提供的客流量资料,以及社会科学研究和驻外办事机构提供的调查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来反映农民工的历史和现状,反映农民工与改革发展的关系、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后人提供启迪。至于突出地方特点,主要是突出地方人口发展变化和人口工作特点。例如,孝感市人口出现过三次增长高峰:第一次是1949年~1958年,9年净增45.42万人; 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10年,共增加93.54万人; 第三次是1985年~1995年,共增加93.02万人。2004年底达到500多万人,其中100百多万人在外务工经商,这是孝感人口变动特点之一。孝感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推行“三结合”(与发展经济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三为主”(坚持预防为主、避孕为主和经常性的工作为主),也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应从时代特征出发,以地方情况为主体,研究和归纳有时代气息的地方特色,并加重笔墨记述。这是我们提高人口志编写质量的一个重要方法。(程林章)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