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史志数据 > 方志数据库 
铁面谏官与一代宗师屠仁守
发表日期:2023-07-31 16:48:19 来源:本站 作者: 被阅读[862]次

屠仁守,字梅君,湖北孝感孝南区西河镇屠家祠堂人。他的祖父屠之申,是云南道台屠述濂之子。屠之申秀才出身,后开布行,盈利颇丰。嘉庆时曾捐巨款,援例授予刑部员外郎,后升郎中。滑县白莲教徒起义,朝廷出兵镇压,他奉命任开州(今四川开县)粮台(经理行军时饷需的机构)。起义被镇压后,他升为大名道。因截漕粮赈灾,升任甘肃按察使,不久晋升布政使,曾筹款接济并清免灾民欠赋共五十余万两。道光元年(1821年)调任直隶布政使后,疏浚冀州衡水等处积渍以利民田。在总督直隶时,附京五百里很多老圈旗地,年久隐匿混杂,加之权势交错,讼案甚多,朝廷年征税银锐减,他设局进行清查,又命顺天四路弁兵归营训练,州县酌增捕役,使兵、捕分开,各负其责,后因事罢官归籍。(出自《湖北历史人物辞典》)凡有益于乡里之举,他皆极力创办,曾捐款给家乡修学堂,修文庙,还修葺京师孝感会馆。因年轻时捐款得官,曾在御宴时受群臣讥讽,誓严于家教,勉励儿孙发奋攻书,以正途搏取功名。长子道新中戊子举人,次子道昕(即屠仁守之父)获道光丁酉乡试第二名,三子道哲任直隶无极知县,四子道折任湖南知县。他自奉廉俭,历官四十年,卒年71岁。

屠仁守于道光乙未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36年2月8日)生于孝感,于咸丰己未(1859年)中举,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当时,同乡黄兆晋(今孝南三汊埠镇同昶村大黄湾人)、秦应逵(今孝南西河镇秦家松林人)也分别中文、武会元。三人家相距不足十里,因此,孝感民间至今流传着“十里三进士,一科(同治甲戌科)两会元”的佳话。

后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中,转御史。时政出多门,仁守因天变请修政治,条上六事,曰:杜诿卸,开壅蔽,慎动作,抑近习,轸民瘼,重国计,而归本於大公至正、敬天勤民,疏上不省。又以海军报效,杂进无次,侥幸日多。仁守痛陈五弊:资叙不计,弊一;名器冒滥,弊二;劝惩倒置,弊三;求益得损,财计转亏,弊四;驵侩朋侵,莫可究诘,弊五。五弊既滋,乃生三患:患病民,患妨贤,患隳纪纲法度。“特以自海军衙门达之,奉懿旨行之,毋或敢贸然入告,遂使谤腾衢路,而朝廷不闻,患伏隐微,而朝廷不知,群小得志,宠赂滋张。若不停止,即承平无事,犹或召乱,况时局孔艰乎?”疏入,诏从之,权贵益侧目。(出自《清史稿•屠仁守传》)从史料看来,屠仁守的铁面谏官形象昭然若揭。

1889年(光绪十五年)12月,屠仁守以太和门火灾事为引子,命康有为为他草折,提出请停建颐和园工程(西太后工程)、请醇亲王不预政事(醇亲王是皇帝生父,不宜参与政事)、请责宰相(李鸿章)无状、请宦官(李莲英)勿预政事等主张。他的《屠光禄疏稿》一书直接触及到事关国计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等各个方面,件件都是切中时弊的箴言。在封建君主专制的体制下,他的主张无疑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康有为说:“屠君以此为怨府”。清•胡思敬《国闻备乘》中说:“孝感屠仁守在台谏中颇负直声,同时大僚如大学士恩承、李鸿章、刑部侍郎薛允升、湖广总督卞宝第、两广总督张树声、广西巡抚徐延旭皆被其纠弹”。屠仁守在御史当中以刚直不阿而闻名,素有“西台孤凤”之称,绝非谄媚取佞之徒。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顾个人得失的精神,正是清末清流派政治家最为宝贵的政治品格。

十五年(1889年),太后归政,仁守虑佥人(小人)谗构两宫,易生嫌隙,疏请依高宗(乾隆)训政往事:“凡部院题本、寻常奏事,如常例;外省密摺、廷臣封奏,仍书皇太后、皇上圣鉴,俟慈览后施行。”并请太后居慈宁宫,节游观。(出自《清史稿•屠仁守传》)从表面上看,屠仁守这道奏折看似在讨好慈禧,实际上是在逼慈禧明确表态“归政”。如果慈禧同意屠的奏折,则意味着慈禧悍然挑战祖制,以后宫女流身份自比乾隆皇帝,拒不归政;若不同意屠的奏折,则需明确表示自己归政的同时,也要放权。他直接捅破了老太后归政但不愿交权的这层窗户纸,逼太后表态“归政”。正因为他戳中了慈禧的心思,才招致了慈禧的愤恨。慈禧自然明白这道奏折是个圈套,故于次日即颁布谕旨,严厉申斥屠仁守。太后发怒了,屠仁守被“开去御史,交部议处”。而吏部官员们要求“以补官革职留任”(即暂革职后补用)。太后大怒,把吏部六位堂官及考功掌印郎中全部罢免,直接下旨:“革仁守职,永不叙用”。“屠君被逐,仍无怨色”,屠仁守从此离开了官僚生涯。

许多知情者深感不平:“屠君得罪颇以此。盖此数谏,皆国家第一大事,无人敢言者”。缪荃荪(我国著名目录学家)说:“国家近数十年来,以立言得名者,道光、咸丰之间曰曾文正公,曰祁文端公;同治光绪之间曰浙闽总督边公宝泉,曰户部侍郎郭公嵩焘,曰大学士张公之洞。继其后者,为吾友屠光禄仁守。”刘廷琛(1867—1932)也说:“光绪中谏台最著称者,孝感屠梅君先生仁守,义乌朱蓉生先生一新。”康有为亦对屠仁守不以个人得失为念,一心为国家着想的崇高品德大加赞赏,认为:“方今海内涛涛,以尊主庇民自任,出处不苟,达可行而行之者,海内士大夫惟公一人而已。”特写诗赞之:

削牍数千言,痛切涕泗流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