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方志编研 > 志书编纂 
修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选用
发表日期:2014-12-31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被阅读[493]次

修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选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志书编纂工作的成败。只有深入细致地做好资料搜集整理和选用工作,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编出好的志书。

一、怎样搜集修志资料

第一,培训人员。志书是一种著述性成果,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价值。胡乔木说:“过去修志是一些很有学问的人去做的,它本身是一项学术性工作。”要求修志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文化基础素质、方志业务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编纂新的方志,运用历史、地理、档案等多方面知识,解决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采取业务培训、参观学习、典型引路等形式,提高修志人员素质。

第二,拟定提纲。资料征集提纲如同建筑材料的采购清单,应注明资料来源、出处和线索,以便按图索骥,知道文字资料到哪里去找,图片资料到哪里去找,音像资料到哪里去找,口碑资料到哪里去找,做到胸中有数。按照志书的基本框架,列出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与问题,分成若干部类,如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附录等,然后,以目或节作为基本单元,将资料的来源、线索、工作进度等逐一写明,拟制实施提纲。也可直接以篇目草案作为资料的搜集提纲。用篇目指导资料搜集,通过资料搜集来完善篇目。

第三,精心组织。提纲制定后,就要落实人选,明确任务和分工,组织专人搜集。按照“采编合一”的要求,具体负责某一部分初稿的编写人员,包括主编或副主编,都应直接参加该部分的资料征集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写起来得心应手。可以分散搜集,即按资料工作的统一要求,自行搜集,自行编写,定期完成;可以集中搜集,即在一定时间内,有组织有步骤地集中人员搜集,比如进档案馆,将资料一次筛定;可以分散与集中结合搜集,即根据需要,宜分则分,宜合则合,分合并用。比如,专业性强的资料分头搜集,综合性强的资料集中搜集;较容易搜集的资料分散搜集,较难搜集的资料集中搜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分工协作,博采详收,“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同时,还要发动群众广泛搜集。一是按《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发文件,出布告,寄信函,动员社会献出珍藏的文献资料。在首轮修志过程中,应城县政府发布《致全县革命前辈、社会名流的一封信》和《致旅居台湾香港及国外同乡书》,收到好的效果。二是组织撰写部门志、单位志、行业志、企业志、乡村志等,在普及修志工作中搜集保存资料。三是印发调查表,发动基层单位填写,然后汇集资料。四是向有关人员咨询或约稿,了解详情。在整个资料搜集整理过程中,各地都应注意以点带面,及时推广典型,促进资料工作平衡发展。孝感军分区在军事志续修过程中,采取“进三馆”(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找三办”(方志办、党史办、文史办)、“问三老”(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走三所”(军队干休所、地方军休所、老干部疗养所)、“查三疑”(孤立无证的、记载矛盾的、史料与证词不一致的)的办法搜集资料,取得好的效果。他们那种深入细致的作风、有条不紊的安排,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四,全面搜集。在搜集资料时,不要带任何框框,不要断章取义,正面的、侧面的或反面的资料,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的资料,本地本单位的资料,外地外单位的资料,在职在本地重要人员所掌握的资料,不在职不在本地重要人员所掌握的资料,时间上限资料,时间下限资料等,都要搜集,宁多勿漏,力求全面、系统、客观、准确。基本途径:1.搜集文书档案资料。文书档案资料,包括命令、通知、报告、调查、简报、公告、批文、法规、制度、计划、总结、统计报表、会议记录、任免事项、工作细则,以及其他文书档案资料。这是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材料,系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大多是独家拥有,能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确认所需资料的价值后,可采取复印、抄录、制卡片、做记录等方法收集。2.搜集报刊图书资料。重点查阅记载本地区、本系统情况的书籍和报刊,如政策法规、科学专著、调研文集、史志年鉴、画册图集、文献汇编、工作通讯等。可以参考有关工具书,利用检索工具,查找资料线索;可以请专家指导,开列书目和报刊文章目录,了解有关内容。认真阅研各类文稿,确认所需资料的价值后,再进行收集。3.搜集私人著述及其他文字资料。私人笔记、日记、诗集、文集、手稿、函电、书信、游记、传记、讲演稿等,不论公开与否,只要记载着亲见、亲历、亲闻的事实,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就可以补充文书档案和报刊图书资料的不足。年谱、账簿、合同、公约、诉状、厂规、广告、商标、名册、会刊、校刊、章程、同乡同学通讯录、家谱、族谱、宗谱等,凡有价值者,均可收集。4.搜集实物资料。一些图照资料、音像资料、缩微资料,能够客观真实地记录当时场景和历史原貌,可以直接搜集。一些计算机识读资料,如磁盘和磁带,存取快捷,查找方便,易于改变和更新,便于志书的编写、修改,也可以直接搜集。一些遗址遗迹,提供前人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有关情况;一些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物,载负逝去岁月的信息;一些碑刻、石刻,涉及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都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勘察,进行收集。收集时要注意测量,做好记录,进行必要的摄影和录像。5.搜集口碑资料。口碑资料俗称“活资料”,是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回忆录、民歌民谣民谚、民间传说和逸闻轶事、口传技艺偏方等。可通过采访知情人等途径获取这些资料。要做到脑勤、口勤、手勤、足勤,深入采访。或请进来,召开座谈会,面访;或走出去,蹲点登门采访;或约请知情人撰写回忆录。要有“三顾茅庐”精神,善跑、善听、善问、善记、善录、善索(索要有关资料)。6.搜集网络资料。人类社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上出现大量电子图书,还有地方志的专题网页。同时,各级政府网站和信息资料库纷纷建立,大量信息资料被推向全国、全世界,这为我们利用互联网查阅和搜集地情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加速资料信息的采编、整理、分类、合成过程,缩短成书时间,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条便捷有效的途径。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公报等重要资料都可从网上轻而易举地获取。从网上下载资料应注明网址、标题、编者及下载时间。

可以采取“四先四后一综合”的方法搜集资料。“四先四后”:一是先易后难。先搜集难度小的资料,再搜集难度大的资料,合理调度人力物力。二是“先内后外”。先搜集本单位本部门自存的资料,后搜集外单位外部门的资料,包括县级、地级、省级、中央级档案馆所藏资料,避免在内部能解决的资料问题,却舍近求远,浪费人力物力。三是“先急后缓”。先搜集濒于湮没、急待抢救的“活”资料,后搜集文字、报刊、档案等不太紧急的“死”资料,以防年事巳高的“活资料”因抢救不及时,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四是“先远后近”。即先搜集志书上限资料,后搜集下限资料;先搜集事物发端资料,再搜集其过程及结果资料。“一综合”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搜集资料的先后顺序,综合搜集资料。湖北咸宁市咸安区政协的陈大银,联系修志实际,把新闻采访、社会调查方法移植到搜集修志资料上来,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他体会到,搜集修志资料要采取综合的方法:把查阅档案馆资料与查阅本单位资料结合起来;把查阅机构改革前的档案与查阅改革后的档案结合起来;把查阅修志断限内资料与查阅断限外资料结合起来;把简略看目录、文件标题与详细看内容结合起来;把摘抄、微机录入与复印结合起来;把问卷调查与抄奖牌奖旗结合起来;把查阅文字史料与口碑资料结合起来。他的体会对修志工作有一定启发。

二、怎样鉴别和考订资料

搜集来的地方志资料,有的因来源不同,有的因观念不同,有的因角度不同,有的受时代局限,有的还因宣传需要,造成一事异载、一题几说、真伪相间、正误互见等现象,需要逐条逐件审核,辨其真伪,考其正误,定其优劣,确保资料翔实、准确、可靠,避免出现“硬伤”。

第一,资料真伪鉴别。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看资料来源。通常认为,来自档案的原始资料,可靠性高一些;出自可靠人之手的资料可信度高一些。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如口碑资料与文献资料记载不同,当事人口碑资料与非当事人口碑资料记载不同,历史文献资料与当代文献资料记载不同,正面资料与反面资料记载不同,实物资料与文字资料记载不同,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记载不同,一般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结合当时背景,判断可靠程度。二看资料作者。有专家提出,可从纸质、字型、避讳、物品、事实、引文、词语特色等方面,来鉴定文字资料的时代和作者。例如,“为皇上尽忠”、“为党国效劳”、“为人民服务”等用语,不指明即可知道是什么时期、什么人的常用语。三看资料内容,是否与当时当地实际情况相符,是不是完整的“历史真实”,是否还有重大史料的遗漏。尤其是反映社会负面的资料,要从背景源流、社会影响、给人启迪等方面综合分析,辨其真伪。四看资料形式。草稿、底稿、正稿相比,正稿属定稿,可靠性大一些。在各种版本的资料中,一般以原版本或校勘本为准。年鉴资料入志,宣传资料入志,应注意挤压“水分”。

第二,资料正误考证。常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人证。请知情人核实史料,用“活”资料来验证文字资料。活资料可信度越高,此法越可靠有效。应用多人而不是一人的口碑资料验证文字资料。二是物证。以实物和现场勘察资料,考订文字或口碑资料。例如,人们对《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还是孙膑,说法不一。后来,汉墓出土文物中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就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三是书证。将同一问题的不同资料进行对比,科学分析,以文献证文献。可以内证,以书内资料自证,看上下数据是否统一,前后提法是否一致;可以外证,以书外记载来订正书内谬误,尽量使用权威性资料,进行考证。有的要依据离事件发生时间最先、地点最近的著作为准,有的要考虑作者的史德、史识和时代,有的还要考虑提供资料者的有关情况。对于孤证,一般慎取或不取。四是理证。即运用逻辑推理并辅之其他方法,论证资料正误。例如,某县有一份档案资料反映:1948年初,全县有国民党党员1000人,与当时省报文章口径一致。县志编辑人员分析认为,那时全县总人口不过万人,而国民党党员达千人之多,不大可能。于是,他们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当时全县国民党党员花名册上记载的是400人;最后,又找到当时伪县长的一份交待材料,说那时国民党为稳定民心,县党部向省府作了伪报。于是,此份资料的正误就此辨清。五是法证,即依法求证。六是技证,即技术鉴定。通过这些方法考证,纠正资料的一些差错,包括史料性差错、思想性差错、知识性差错、技术性差错、文字性差错等。

第三,资料价值判定。判定资料的价值,不能采取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绝对态度。著名学者于光远曾经指出,一份可靠程度比较高的材料,其中,也不是完全没有错误的,一份可靠程度很低的材料,其中也可能有若干可靠而且很有用的东西。因此,对材料本身和材料的每一个部分,仍须作个别的仔细的研究。(于光远著:《怎样进行调查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在此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细心审订,才能对搜集的资料或资料中的一部分作出价值判定,确定该资料是否具有使用价值,然后决定取舍。有些资料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其使用价值。资料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六多六少:静态资料多,动态资料少;一般性资料多,典型性资料少;概念、理论、政策、制度性资料多,定量性、实践性、活动性资料少;表面性资料多,有深度的资料少;众所周知的共性资料多,独家有价值的鲜活资料少;点到为止、罗列现象的资料多,揭示事物内在联系的资料少,人们看了得不到什么启发。要改变这“六多六少”现象,努力优化资料,提高志书质量和价值。

三、怎样综合整理资料

搜集来的资料必须进行整理,才能更好地地运用。整理资料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登记。按照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碑资料等形式,分别建立资料登记簿,将搜集的资料,随时进行流水编号登记,详记出处。项目包括:日期、名称、来源、种类、形式、页数、件数,以及搜集人姓名等。即使是“断简残编”,也“皆为至宝”,务必登记,尽量保持资料原貌。第二,分类。对搜集的资料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为加工处理打基础。常用方法:一是按行政区划分层次,或按部门、单位分类,将相同地方的资料归到一起。二是按时代、时期、时间分层次,归集资料。三是按内容和篇目,将相同资料集中在一起。四是按纪事本末,将某一事件或某一活动的起源、经过、结果等内容有序地汇集到一起。五是按主题词,将资料分为各种类别。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可根据本地资料情况,以一种形式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灵活运用。第三,建卡。按照一事一卡原则,建立资料卡片。卡片表头项目包括:分类编号、资料题目、资料种类、保存单位、馆藏编号、原文题目、著译者、卷、期、册、页、形成年代、出版社名、出版时间、摘抄人、摘抄日期等。抄录原文应字迹工整,加引号并及时核对,防止笔误;同一问题不同记载均应抄录。为便于查找利用,还可制作一些目录和索引,如总目录、分类目录、专题目录、主题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篇名索引等。第四,立卷。对建卡归类的大量资料进行仔细核对后,分章装袋,并在袋面附资料目录,与《资料登记簿》一致,有的要注明所属的篇、章、节。为方便使用,资料纸面如果大小不一,可用16开白纸粘贴统一起来;图表、照片不另行造册,分别归到相应的资料中,然后按方志类目秩序立卷归档。第五,加工。资料汇集后,依据编纂篇目分到最后一个层次,按时间顺序,或来源部门,或资料形式,或资料内容排列,并作些处理:补充不足资料,核实不准资料,剔除不用资料。最后,本着“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的精神,用记述体写出资料专题,用编纂体整理出资料长编。其基本形式:标题,资料,资料出处,资料考证结论,编者说明。资料长编是以篇目为线索,从资料到志书的桥梁。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就是“先立丛目,后修长编,再削笔成书”。第六,保管。整理后的资料也是十分宝贵的成果。要有专人负责,强化资料保管意识,健全保管制度,认真落实保管措施,切实做好保管工作。以上步骤,可以同步进行,可以异步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定。

四、怎样选用资料

搜集来的资料,哪些可以入志,那些可以多入志,哪些可以少入志,还需要慎重考虑。根据第二轮修志的要求,应当重视选用以下11类资料:1.关于改革开放重大成就和发展脉络的主线资料,特别是对事物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资料,反映事业兴衰的资料;2.关于反映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核心资料;3.关于用来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乡土教育的典型资料;4.关于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新道德新面貌的亮点资料;5.关于重要人物在本地活动的新闻资料;6.关于工作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敏感资料;7.关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新鲜资料;8.关于说明事物发展变化因果关系的关联资料;9.关于现代科技含量高的生产、科研资料;10.关于可作前志拾遗纠错的补充资料;11.关于“之最、第一”的“冒尖”资料等。选用资料过程要注意处理好9种关系:(1)实和虚的关系,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用空话代史实。(2)主和辅的关系。突出主体工作,辅之其他工作,多用宏观资料,少用琐碎资料,多用工作结果资料,少用工作过程资料。(3)普与特的关系。共性资料地方化、具体化,突出特色。(4)广和深的关系。点面结合,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5)人和事的关系。记事为主,以事系人,多用典型资料,少用一般性资料。(6)文与图的关系。文字为主,辅以图表资料。(7)得与失的关系。成绩为主,也用代表性失误资料。(8)古和今的关系。详今略古,详近略远。(9)时与地的关系。坚持区域性和时限性统一。(程林章)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