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方志编研 > 志书编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志编修
发表日期:2014-12-31 00:00:00 来源:本站 作者: 被阅读[500]次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新一轮修志热潮中,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推进孝感史志事业改革和创新,是摆在我们史志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历史和现状

社会主义新方志是系统记述一地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著述。记述之前,对一个地方的历史和现状要认真审视,看哪些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哪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哪些值得肯定,哪些应当否定,力求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只有认识清楚,记述才能清楚。 

认真审视一个地方的历史和现状,应注意分析和把握以下“十大转变”:1.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2.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改革开放转变;3.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4.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到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5.从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6.从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保护私有财产权、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7.从鄙视知识、轻视人才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转变;8.从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到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较快发展转变;9.从农业人口和手工业劳动占很大比重,到非农业人口大量增加、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转变,从单纯支农、建农,到“农民”向“市民”转变。10.从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到全体人民走出贫困、跨越温饱到总体实现小康转变,继而“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变;由总体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转变;由单一的重视经济发展向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总之,我们走过不平凡历程,在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都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也存在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的问题。例如,在思想观念方面,有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重速度,轻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在发展成效方面,有些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面貌变化不大,部分城镇居民生活困难,就业压力增加,分配关系不顺,区域差距扩大。在社会环境方面,有些地方治安状况不好,经济秩序混乱,腐败现象突出,所谓“政绩工程” 劳民伤财。在发展后劲方面,有些地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这些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历史和现状的记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记述一个地方的历史和现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应当“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大的门类,如环境、资源、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不可或缺;各门类的基本板块、基本要素、基本内容不可或缺,例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包括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社会和谐、社会保障等很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一些基本记述单元和实体,如事业、企业、机关等单位,该记的要记到位,不可或缺。记述时应注意指标的全面性,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人文、资源和环境指标;既要关注投入指标,也要关注产出指标;既要看GDP增长率、财税增长率,也要看就业率、社会保险率、居民消费增长率,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综合指标。要克服片面性,成绩与问题、经验与教训都要反映。

2.科学。科学性是志书的质量核心。志书科学性要求: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章法有序,编排合理,行文规范,逻辑性强,能够真实反映当地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增强科学性,首先要有科学精神,求真存实,克服差错,包括史料性差错、知识性差错、思想性差错、技术性差错、文字性差错;其次要有科学态度,严格遵守志书编纂规则,遵守概念、数量等科学界定,对档案、口碑、新闻报刊等资料,不盲从,反复核实,仔细甄别,科学选择,合理运用。第三,要用科学方法进行运作,使新志书内容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

3.系统。志书作为反映地情的一种“百科式全书”,应当具有系统性。在结构上,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在功能上,能够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能够看出百业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达此要求,需要强化“4个观念”:(1)整体观念。立足全志高度搞好总体设计和篇目安排,确保横排关联呼应,纵述系统有序,使全志成为一个严谨和谐的整体。(2)综合观念。重视选用综合性资料,写好各层次综合性文字,反映事物全貌和相互联系,同时,分析归纳资料,提升竖写单元,使志书成为资料汇集的有机整体。(3)时序观念。始终围绕事物发展主线展开记述,比如,政权志以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主线,经济志以生产力发展为主线,文化志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4)动态观念。记述事物来龙去脉,着力反映运动变化情况。

4.“扣题”。即紧扣“发展”主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志书记一个地方的历史和现状,说到底是要记一个地方的发展。记述时需要考虑以下要项:(1)发展过程。(2)发展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按以人为本的要求,应加强对人的记述,反映入志人物群体和个体的精神风貌。(3)发展动力。重视记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工作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力求具体细化,记述到位。(4)发展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志书记述的重点。同时,也要全面反映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5)发展规律。通过大量事实和数据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前后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未来趋势的记述

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相互联系不断延伸的时间长链。今天是昨天的发展,未来是今天的继续。以史鉴今、继往开来,就是要总结昨天,把握今天,昭示明天。通过对历史和现状的记述,昭示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可在一定意义上增强科学预见性,提高志书的实用价值。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预测未来提供了宏观指导。例如,落实“五个统筹”使我们看到某些发展趋势:1.统筹城乡发展,将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人们将更多地关注“三农”问题,国家政策将对解决“三农”问题给予更大支持。2.统筹区域发展,将保持较发达地区快速发展势头,并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地区共同发展。人们将更多地关注和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将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发展,继续拓展民营经济生存空间,继续强化社会自主发展能力,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医疗等事业将进一步发展。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使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适应,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将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不仅为今后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我们记述走过的历程和事物发展趋势提供了宏观指导。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记好一个地方出现的新事物,综合反映其发展趋势,对于提高志书价值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高新技术开发区、股份制企业、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家庭承包经营、税费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市场、物业管理、信息产业、电子商务、网络经济、民营经济、旅游业、证券业、房地产业、人才招聘、劳务输出、扶贫开发、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教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邪教斗争、村民自治、希望工程、社区建设、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光彩事业等等,既有经济、政治方面的,也有文化、社会方面的,认真记述它们,可以反映时代特点,也可昭示事物发展方向。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计划是一个地方的发展蓝图。注意学习和研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以此反照过去和现在的发展,看哪些是肯定,哪些是否定,做到心中有底,将有助于我们合理取舍材料,正确处理详略,突出地方特色。例如,《孝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环境创新力度,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强轻工纺织、盐磷化工、食品医药、金属制品和汽车机电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此反照近些年的发展,重点记什么,就可以做到心中有“谱”。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诸多关系的处理

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诸多关系,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妥善处理,才能保证修志工作顺利进行。

一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修志工作者是主体,所要反映的事物是客体。修志成败,关键在人。要高质高效地完成艰巨的修志任务,需要促进修志工作者全面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修志队伍。首届修志完成后,有些地方修志机构削弱,人员流失,年龄老化,后继乏人。要通过调配、培训、聘用、合作等途径,努力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符合新方志编纂要求的修志队伍。要在政治上帮助、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广大修志工作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深入开展地情调查研究,把发展队伍与摸清地情结合起来,使修志工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力求比较全面地掌握情况,比较深刻地认识问题,比较正确地把握客观事物,防止主观片面性,减少工作失误。

二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全国与地方是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一方面要透视微观,把本地本部门的情况放到宏观大背景中去观照,去思考, 研究和归纳出有时代气息的地方特色,并加以突出记述,如地方民营经济的兴起可看区域经济走向;另一方面要了解宏观,关注世界发展潮流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大的动态和趋势,从方针路线、体制政策等层面,适当记述宏观对一地行业、事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如工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就应考虑市场经济的作用。做到既全局在胸,落墨有数,反映一地整体面貌,又特色鲜明,体现个性,突出重点,写出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诸方面关系辩证统一的地方志书。

三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是发展的源泉,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既要继承旧志和上届新志编修中一些好的传统,又要克服不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地方志改革与发展。要创新工作思路和内容,面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开展地方志工作;要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持、部门撰稿、专家修志、上下联动、三审定稿”的工作模式,完善成果评奖、课题攻关、主编负责、项目承包、人员聘用、按劳取酬等工作措施,探索“行政手段牵引、经济杠杆调节、市场方式运作、政策法规保证”等工作机制;要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加强横向协调联系,加强高科技手段运用,加强地情资源综合开发;要创新工作条件和环境,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程林章)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